“众志成城” 是中国极具凝聚力的成语,核心指向 “群体同心汇聚成强大力量”,其内涵可从词义溯源、核心解读、现实意义等维度展开,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集体协作、共克时艰的精神内核。
一、词义溯源:从典故到流传
“众志成城”的雏形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春秋时期,周景王欲铸大钟,大臣伶州鸠劝谏时提到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意为 “众人同心,就能像城墙一样坚固;众人言论,能熔化金属”,强调集体意志的力量。
后来,该表述逐渐凝练为 “众志成城”,在历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如《后汉书・第五伦传》《资治通鉴》等),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形容群体团结的经典成语。
二、核心解读:三层内涵的递进
“众志成城” 并非简单的 “人多力量大”,而是包含 “心、行、果” 三层递进的逻辑,体现了 “精神共识” 到 “实际行动” 再到 “目标达成” 的完整链条:
1. 核心前提:“心齐”—— 共识与信念的统一
“众志” 是基础,指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信念或价值认同,而非单纯的人数叠加。
例如:面对自然灾害时,“守护家园” 是共同信念;面对公共危机时,“保障集体安全” 是统一目标。这种共识消除了个体间的分歧,让分散的 “个人意志” 凝聚为 “集体意志”,成为行动的精神支撑。
2. 关键行动:“成城”—— 协作与行动的落地
“成城” 是行动,指将 “众志” 转化为有序、协同的实际行动,如同建造城墙需 “砖石有序垒砌、工匠分工协作”,群体成员需根据自身角色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不强调 “个体英雄主义”,而是突出 “分工与补位”:比如抗疫中,医护人员救治、社区工作者排查、志愿者服务、普通人遵守防疫规定,虽角色不同,但共同构成 “防疫城墙”。
拒绝 “盲目聚集”:若缺乏统一协调,即便人数众多,也可能陷入混乱(如 “一盘散沙”),而 “成城” 的关键在于 “有序协作”,让每一份力量都精准作用于目标。
3. 最终结果:“坚固”—— 抵御风险、达成目标
“众志成城” 的最终效果是形成 “不可破的力量”,如同城墙能抵御外敌,群体同心能攻克个体无法应对的困难。
这种 “坚固” 不仅体现在 “对抗外部挑战”(如抗洪、抗震中抵御灾害),也体现在 “推动内部发展”(如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企业员工携手突破困境)。
三、现实意义:贯穿社会的精神纽带
在当代中国,“众志成城” 早已超越成语本身,成为应对重大挑战、凝聚社会共识的 “精神符号”,常见于三大场景:
1. 应对重大灾害:凝聚抗灾合力
每当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众志成城” 都是核心动员口号。例如:
2008 年汶川地震:全国上下捐款捐物、志愿者奔赴灾区、救援队伍全力搜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成为全民行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集体精神。
2021 年河南暴雨:企业捐赠物资、市民自发救援、全国网友关注支援,再次印证了 “同心就能抵御灾难” 的力量。
2. 抗击公共危机:筑牢防控防线
在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中,“众志成城” 体现为 “个体服从集体、共同守护公共利益”。以新冠疫情为例:
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普通人自觉居家、配合核酸检测,企业转产防疫物资,不同群体虽身处不同岗位,但因 “守护生命安全” 的共同目标,形成了 “疫情防控的坚固城墙”,成为中国抗疫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撑。
3. 推动国家发展:汇聚建设力量
除了 “应对挑战”,“众志成城” 也适用于国家发展的正向场景:
脱贫攻坚: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帮扶,贫困群众自身努力,“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成为现实,实现了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科技攻关:从 “两弹一星” 到 “嫦娥探月”“蛟龙深潜”,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数十年的协同攻关,体现了 “同心追梦就能突破卡脖子难题” 的力量。
四、文化内核:与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契合
“众志成城” 的本质,是中国传统 “集体主义文化” 的体现 —— 不同于西方强调 “个体优先”,中国文化更注重 “个体与集体的统一”,认为 “集体的成功才能成就个体的价值”。
这种精神并非 “压制个体”,而是 “通过个体的协同,实现‘1+1>2’的效果”,正如 “城墙的坚固,源于每一块砖石的支撑;集体的强大,源于每一个个体的同心”。
综上,“众志成城” 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国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精神基因”——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群体同心、协同行动,就能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攻克挑战、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