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试驾车都上哪里去了?

近日,江苏商报载文报料,揭露了火爆车市上的试驾车的秘密,我们一起来看——

近两年来,众多新车轮番上阵,汽车厂家、经销商组织的试乘试驾活动一拨接一拨。厂商都期望通过试乘试驾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由于试驾车损伤较快,汽车厂家怕影响产品信誉就会要求经销商不断更新试驾车辆。不少品牌要求每一年更换一次试驾车,个别甚至要求三个月更换一次,由此就产生了大量的“试驾车”。

那么被试驾过的样车最后会被经销商和厂家如何处理呢?这些试驾车会不会被“重新包装”成新车再次卖出呢?

典型案例:“新车”提前到了保修期

周先生买了一辆世界知名品牌车,可没想到的是竟然故障不断,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维修了10多次。此后的一个偶然发现令他更意外,这辆车居然是辆试乘试驾车,而公司的销售人员却隐瞒了这一点。

一年多维修10多次

记者见到了周先生,他拿着厚厚的一叠维修记录叙述了整个事情的过程。

周先生家住盐城,由于生意的原因,经常往返于盐城与浙江两地。2005年7月22日,购买了一辆汽车,当时,该车显示已有400公里的车程,销售人员解释说,这辆车是公司的经理从上海开过来的,原来准备自己购买使用,但如果周先生看中了,可以优惠卖给他。周先生最终以30多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辆价值不菲的车。签订购车合同时,合同上注明了有400公里的车程,购车后按新车办理上了牌。

车买回后,周先生高高兴兴地开着他的新“坐骑”为自己的生意奔波起来。可车还没开半年,周先生就怎么也笑不起来了。

2005年12月,当车行驶了2.6万公里时,汽车的刹车片坏了,电脑板也坏了。

当车行驶到3万公里时,汽车的转向灯坏了,传感器也坏了。

行驶到3.1万公里时,变速箱灯坏了,发电机和电瓶也因故障原因不得不更换新的。

4万公里时,电动车窗的升降机坏了,节气门阀体也被迫更换。

到了8万公里时,汽车的发动机在车行驶时出现剧烈抖动的现象。

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周先生手上的维修记录已有10多张。

保修期莫名提前到期

今年4月16日,周先生开车在盐城滨海跑生意时,车又发生了故障。这次,周先生打电话给拖车公司。但拖车公司却告诉他,他的车已过了维修期限,因此拖车等费用必须周先生自己付。周先生感到奇怪,自己是2005年7月买的,保修两年,应到2007年7月,怎么会到期了呢?周先生心中有了疑问。

周先生回忆起,在他第一次给汽车做保养维护时,汽车的维修工单上所记录的该车首次登记日为“2004年12月23日”。周先生曾对此产生过疑问,但公司对此的解释为电脑故障,出现了记录错误。

而上一次车坏了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公司抱怨这车故障太多时,一位接电话的小姐无意间说了一句:你的车是试乘试驾车,你还不知道啊?

记者采访了南京消费者协会组联部徐部长。他告诉记者,如果公司卖车时没有告诉顾客这是试乘试驾车,那么就存在欺诈。他们将尽力协调双方的矛盾,如果双方要求的差距太大,那么只有走打官司的道路了。

记者暗访:试驾车流向之谜

前段时间,有南京消费者怀疑经销商卖给自己的车是试乘试驾的车辆而投诉到媒体,一时间舆论哗然。尽管最后经销商列举了足够的证据,表明了车辆不是试乘试驾车,但是很多人就此关注起“车商经常举行试乘试驾活动,那么试乘试驾的车辆都是怎么处理的?是折旧处理还是当成新车卖给了消费者”?

出路之一:打折卖掉

商报记者在江苏万帮汽车销售公司采访时,随意向销售小姐咨询是否有试乘试驾车辆出售的时候,销售小姐很惋惜地说:“最近的一批已经卖完了”,不过她表示以后还会有售,并明确有两三千元的优惠。当商报随后询问售后服务以及质量方面的问题时,销售小姐突然警觉起来,推托有事要办再没见回来。“如果车商是以商品车当作试驾车用的,到最后肯定会以新车的名义卖给消费者。”一车商私下向商报透露,“这类车一般都是只作短途试驾用,对车辆的损伤较轻,而且在试驾之前,车商已经将试驾车的里程表线路切开,这样一来不论怎样行驶,车子的里程表都是零公里。因此,很大程度上,消费者就很难分辨出新车和试驾车。”

除此之外,市场上确实有个别车商将试驾专用车当作新车卖给消费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告诉记者,有些车商不给试驾车上牌,试驾之后对其进行一番“细心”的维护和修理(如换上新的轮胎、车漆打蜡等),打扮一新后再作为新车出售。对此,江苏联盛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潘青松表示,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改头换面”的试驾车按原价卖给消费者,无疑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这实际上属于欺诈消费行为,消费者只要有相关证据,就可以起诉车商,获得相应赔偿。

出路之二:内部“消化”

对于大多数车商来说,拿试驾车当新车出售的行为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我们绝对不敢拿试驾车当新车去‘糊弄’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一旦发现,投诉到厂家,4s店将受到严厉处罚,那样损失就更大了。”福特南京新港4s店的裴小勇告诉商报,关键是这样的行为直接影响的是公司的名誉,砸的是公司的牌子。“我们公司的试驾车一般都是作为公司的商务用车,或低价卖给公司内部员工。”

“公司的试驾车辆会以一定的折扣卖给员工,或者员工介绍的亲戚、熟人等,目前公司的试驾车还无法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基本不需要向外寻找买主。”一汽大众南京协众的销售经理表示。商报了解到,不少车商都采取了“内部消化”的方式来处理试驾车作为二手车处理。“试驾车到了一定期限需要更换时,我们会将换下来的试驾车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处理。但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翻新再以新车的方式卖出去。”东风日产南京4s店的销售部的蒋经理告诉商报,只要是规范的品牌4s店都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在车商的品牌二手车部推出的二手车中,商报发现的确有一些试驾车辆。事实上,专用试驾车作为二手车处理正成为很多车商采用的一种方式。

出路之三:厂家回收

除此之外,有些汽车厂家给经销商提供的试驾车辆是免费的,到一定时间厂家就全部收回,“厂家一般是用这些试驾车型‘解剖’后做数据分析,以对车辆性能进一步改进做监测。”奔驰南京经销商告诉商报,对于他们而言,举办试驾活动时,只需要出人力、物力,不必为购买试驾车额外支出费用,也不用为试驾车的处理而犯愁。

“试驾车的最终流向应该说与车商用来试驾车型的‘性质’有很大关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车商的试驾车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试驾专用车,即从厂家以特殊政策买来专门作为试驾用的车辆,针对这种车辆,经销商会给每辆试驾车上好牌照,并及时投保。“但有些时候,尤其是举行大型试驾会时,经销商手中的试驾专用车不够用,一些车商就会用商品车来做‘候补’。车市中拿新车当试驾车现象较普遍,有些经销商为省下购买试驾车的费用,甚至将试驾车卖了,试驾时就拿商品车作试驾车。”

深度追踪:不少试驾车有“暗伤”

近两年,车市竞争日趋白热化,试乘试驾已成为车市中惯用的人性化营销手段,消费者也越来越青睐这种“先尝后买”的购车方式。然而由于试乘试驾中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由试驾活动导致的意外事件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市民陈先生准备最近买辆私家车,到几家汽车销售公司看过车后开始频繁接到试乘试驾的邀请电话。一方面陈先生很享受驾驶不同车辆的乐趣,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

但是好景不长,上个月他在参加东南汽车南京经销商组织的一场试乘试驾的活动时,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严重受损。经销商一纸诉状将陈先生告上了法庭,要求其支付车辆损失赔偿费。

“他是因为不听我们工作人员的指导,超速驾驶导致车辆倾翻,造成车辆严重损坏的。”经销商方面说起陈先生不听指导地驾驶车辆,至今仍是耿耿于怀。陈先生更是一肚子委屈:“是他们打电话让我来的,再说我不加速怎么能了解车辆的性能呢?”

“试乘试驾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销售,但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在试驾过程中,由于新手经验不足导致对车辆的损坏,以及一些‘专业试车手’只试不买徒增成本等问题都不容忽视。”有车商向记者坦言,试驾活动有着很多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风险。

“尽管试驾前我们会审核试驾者驾龄,但要真正了解试驾者的驾驶水平很困难。”南京凡德宝马汽车销售公司的唐经理告诉商报,他们要求试驾者必须有一年以上驾龄,但经常有试驾者拿到驾照已经三四年了,却一直没摸车,连油门和刹车都分不清。为规避试驾风险,车商都会要求消费者在试驾之前签署一份“试驾协议”。从商报拿到的几家经销商的“试驾协议”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规定了“试车过程中若因试驾人员的原因造成的任何人员伤亡、车辆损坏等交通事故,应由试驾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和相应赔偿”。

记者手记:不仅仅是道德问题

试乘试驾活动已成为车市中的惯例,特别是一有新车上市,车商便会安排一场新车试驾会。由于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吸引一定人气,而且还可以有效“筛选”意向客户,因此大家都很乐意采用这种营销手段。“德系车的优势就在于操控性,如果不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就无法感受到车的优势,从汽车厂家到经销商都格外重视试驾活动。”一汽大众南京协众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经理表示,“真正打算购车的消费者,尤其是买新车型时,一般都会要求先试试车,才会做购买决定”。由于试乘试驾活动可以直接促成销售,汽车经销商也都很重视这样的活动,经常会组织大大小小的试乘试驾活动。除此之外,消费者到展厅看车时,只要提出试驾要求,经销商一般都会给予安排。

但近年来,经销商隐瞒实情将试驾车当作新车出售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消费纠纷也层出不穷。

记者采访中有经销商竟然还振振有词地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试驾车、样车充当新车出售是行业“潜规则”。这一说法至少可以说明,有相当多的汽车经销商根本不拿声誉当作一回事。可以想象,如果是这样的商家,哪怕试驾车在试驾过程中发生了事故,他们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告诉消费者:“这辆车修理过,便宜点卖给你算了!”

相关法规确实不完善,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经销商该如何销售试驾车。但这不能成为经销商将试驾车当作新车卖给消费者的理由。

试驾车如何处理考验的是经销商的诚信度。将真相告诉消费者,适当降低价格出售试驾车,损失的只是一小部分经济利益,赢得的却是千金不换的诚信。

但如果商家将“改头换面”的试驾车按原价卖给消费者,就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了,消费者完全可以将商家告上法庭!

提醒消费者:

现在车市上很多新车需要排队购买,甚至不乏加价数万元购买所谓热门新车的噱头,许多消费者为了早点买到新车,不惜一切代价,而这也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些商家将供试驾的车精心包装后当作新车卖给消费者,也有些商家把试驾后的车型洗洗弄弄后当作“展厅样车”出售,虽然告诉消费者这是展厅样车,但是隐瞒了其试驾车的身份。

试驾车因为往往在新车未经磨合的阶段就经受了不同驾驶者的严峻考验,变速箱、发动机、悬架、底盘部分很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许多经销商的试驾线路极其短,车辆的最长行驶路线仅仅在10分钟内、数百米内,长期速度拉不上,极易发生积碳等现象;而不同的试驾者对车的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在驾驶过程中对车辆造成内伤,但是外表上却看不出来。因此,试驾车隐患不少,除非买来就是用来练手,否则即使打折也不值得购买!

识别是不是试驾车的方法,蓝色周末总结了一下:

第一:看生产日期。生产日期是商家无法更改的,因此,一辆新车的生产日期立体车日期越近,其为零公里新车的机率越大,一般来说,车辆从生产完成到运送至经销商处,大体上在7-10天左右,购买新车时,生产日期在10天之内的可靠性较高。

而那些奸商可能称之为库存新车的,如果只是批次不同的个别几辆,试驾车的可能性非常高,不建议购买。

第二,看车身漆面。试驾车难免照顾不周,各种小事故发生,加上停放于露天,而且日晒雨淋,门把手内侧、保险杠等处可能有各种划痕,因此在包装出售前,奸商会通过抛光、打蜡甚至重新喷漆等方式来掩盖,但是抛光、做漆车辆的漆面与全新车存不小的差别,特别是抛光后产生的磨损纹路是很难消除的,而喷漆与原车漆也存在视觉上的差异,因此,在阳光下仔细看车辆的四周边角、引擎盖等部位,有太阳纹,色差等情况,建议立刻搞清楚原因。正规的厂家,比如大众等的商品新车都有引擎盖等部位都有白色保护膜,按照规定,试驾车的保护膜必须撕掉,并贴上试驾车专用粘纸。

第三,看车门内饰板下部。试驾车由于遭受不同的消费者“蹂躏”,人们进进出出的时候,很容易对车门内饰板、车门框下部造成“踢损”,很多车的内饰板颜色是浅色的,一旦经过试驾,很容易留下痕迹,即便是深色的,也会有擦痕,建议以此为参考,看看这辆车的真身。

现在买车,虽然说是买方市场,但实际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大量消费者是首次购车,很多不法份子借消费者不了解情况而采取各种方式隐瞒一些信息,等到出了问题,奸商一推了之,很多消费者只能哑巴吃黄连。

报道也说了,遇到问题要积极处理,即使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甚至是直接诉诸法律。

做精明的消费者,不贪小便宜,细心对待,是我们自我保护的好方法;而法律的完善,特别是汽车销售服务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则是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