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鲜半岛高丽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而国子监自创建以来最明显的三个功能则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五帝时称成均,虞舜时称上庠,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

宋代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总人数不超过70人,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宋代国子监为教育及管理教育的机构,中央设立的官学都隶属于国子监,包括太学、国子学、广文馆、武学等。明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管束极严。1393年,国子监的学生达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迁都后在北京增设北京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统称为贡生或监生,明朝景泰时生员纳粟纳马入监,称之例贡,监生水平开始良莠不齐。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撤销。祭酒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