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身份-中国角色-中国义务

去年我在英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一位刚刚访问过中国上海和香港的外国学者对我说:“中国不能算作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展现出的景象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截然不同。今后中国不应当再获得国际援助。”她的这番话不禁使我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头大象的话,这位学者所触摸到的恰恰是其最发达、最特殊的“部位”。2006年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在中国各省(市)中位列第一,而当年中国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

即使以上海的发展水平来代替中国整体的发展水平,那么中国能否算作发达国家呢?对于发达国家的划分有多种标准,但公认的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再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基本上可定义为发达国家。十年的发展,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就应提到10000美元左右。但仅凭较高的人均gdp,像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也算不上发达国家,因为其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再有,一些“微型国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也不列入其中;此外,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荷属安的列斯等不拥有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可见,即使以今天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水平来衡量,中国也算不上发达国家。

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2006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i)为201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若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低收入国家为799美元至299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上收入国家和中下收入国家统称为中等收入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又统称为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无论是使用人均gdp还是人均gni指标;也不论是用世界银行的标准还是联合国的标准,事实都清楚地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实,之所以在中国身份的划定上产生分歧,其根源在于有人忽视了中国国情,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混淆了总量与平均量的关系,只从某一个视角孤立地看待或者评价中国,并由此产生对中国身份的“误读”。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清晰地定位今天中国之身份有相当难度,因为中国本身就是集多个角色于一身的复合体,尤其是随着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在突飞猛进,对中国身份的认定就更加困难。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并有望于2007年超过德国从而跃升至第三位。中国已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中国在取得自身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中国已经超过美国,2007年将首次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目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

但是,在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世界上某些国家不仅故意混淆对中国身份的认定,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增多和苛刻:先是在中国入世时,某些发达国家不希望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来对待中国;之后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又冒出了主要针对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所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细化分类”的声音,妄图抬高发展中国家获得特殊差别待遇的门槛,变相增加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的负担;在全球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之时,又将中国列为批判的靶子;在国际油价节节攀升之际,又来指责中国巨大的需求;美国还将其贸易逆差问题主要归咎于人民币低估;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各种“中国威胁论”,如“经济威胁论”、“能源威胁论”、“食品安全威胁论”等轮番登场。对此,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做的划分或统计评估,很多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其中夸大的成分居多。这一方面容易抬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多承担国际义务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中国获得外部援助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些特惠待遇,同时还极易被利用来与‘中国威胁论’等相联系。”

今天的中国宛如一颗具有多个切面的宝石,不同角度会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因此,中国在为自身经济持续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而感到骄傲的时候,更应该理性面对国情,从而明辨“中国身份”,在国际上合理扮演“中国角色”,相应承担中国对世界应尽的国际义务。与此同时,世界也应当正视中国的国情,理性对待中国的身份,合理地要求中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