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统计: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4岁,4类慢病致过早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更新总结了全球和区域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的趋势、全球疾病和伤害负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等内容,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本期我们将对其中的关键要点相关中国数据进行介绍。

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总的来说,全球人口寿命还在不断延长,伴随的健康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全球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6.8岁增加至2019年的73.3岁,健康预期寿命(HALE)从58.3岁增加至63.7岁。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略快于HALE的增长速度,换言之,寿命所延长的部分,并不都是健康寿命,也伴随着带病生存年数的小幅增加。

女性的这两个指标始终分别比男性高约5岁和2.4岁。

所有不同经济水平国家的预期寿命和HALE都有所上升,但高收入国家(HICs)和中高收入国家(UMICs)的预期寿命和HALE仍然高于低收入国家(LICs)和中低收入国家(LMICs)。自2000年以来,LICs在预期寿命(增加了近11岁)和HALE(增加了近10岁)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远远落后于2019年的全球平均水平,及HIC的平均水平(相差至少10岁)。

在中国,2020年可比估计(可比估计值指同一参考年的国家值,可对其进行调整或建模,以便在各国之间进行比较)总人口约为14.5亿人,其中男性为7.4亿人,女性为7亿人。2019年整体预期寿命为77.4岁(男性74.7岁,女性80.5岁),HALE为68.5岁(男性67.2岁,女性70.0岁)。

▲2000年~2019年,按WHO区域(上图)、世界银行经济水平和全球(下图)分列的预期寿命和HALE(截图来源:参考资料[1])

疾病负担: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主要死因

预期寿命和HALE的总体增长反映了过去20年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显著变化。2000年至2019年间,全球范围内所有三大类死亡原因(包括传染性疾病、孕产妇、围产期和营养状况,非传染性疾病,伤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都有所下降。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于传染病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下降。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自2000年以来,传染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50%以上,大约是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死亡率下降幅度的两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避免或幸免于传染病,他们的寿命越来越长,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风险。在全球范围内,2000年非传染性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0.8%,2019年上升至73.6%,而传染性疾病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30.7%下降至2019年的18.4%。2019年,全球10大主要死亡原因中有7个是非传染性疾病

在欧洲区域、西太平洋区域(中国属于该区域)和美洲区域,2000年至2019年期间,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80%~90%死亡的原因。

高收入国家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脏病、痴呆和卒中。

低收入国家的情况明显不同,尽管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取得了进展,但2019年,传染性疾病以及孕产妇、围产期和营养状况仍然是造成近一半死亡的原因,而下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毒仍然是十大死亡原因。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承担着全球大部分的传染病负担,包括结核病、艾滋病毒、疟疾、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和乙型肝炎;因伤死亡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2000年和2019年,按WHO区域、世界银行经济水平和全球分列的死亡原因构成(截图来源:参考资料[1])

1

非传染性疾病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率从2000年的22.9%降至2019年的17.8%。2000年至2019年间,HICs和UMICs(约30%)以及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分别为31%和27%)的下降幅度最大。在全球范围内,2000年至2019年间,死亡率降幅最大的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所有年龄段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37%),其次是心血管疾病(27%)和癌症(16%)。同期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率略有增加(增加了3%)。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寿命延长,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总人数增加。2019年,全球约有3320万人死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2000年增加28%。超过2000万人死亡发生在中等收入国家,其中西太平洋区域(中国属于该区域)受到的影响最严重。

在中国,2019年30岁至69岁人群死于任何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肾病这4种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率为15.9%(近1/6)。

2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自1990年以来,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从1990年估计的1260万下降到2020年的500万,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1%。

活产婴儿死亡率从1990年的93‰下降到2020年的37‰。

全球在出生后第一个月死亡的新生儿总数从1990年估计的500万急剧下降到2020年的240万。不过到2020年,这仍然相当于每天有约6500名新生儿死亡。

另一方面,从1990年到2020年,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速度低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到2020年,新生儿死亡率约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47%,高于1990年的40%。究其原因,新生儿出生后存活的几率因出生地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2020年,非洲区域新生儿死亡率最高(27人/1000活产)。

此外,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孕产妇死亡率估计下降了38%,从每10万活产婴儿中有342人死亡下降到211人死亡。

在中国,2017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9例/10万活产。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2020年新生儿死亡率为3‰。

3

传染性疾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新感染HIV的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48.3%。然而,没有一个地区实现了联合国大会在2016年商定的“到2020年将新感染人数减少75%”的目标。此外,在许多国家,贫困、教育程度低或农村人口的HIV检测率要低得多。

结核病

结核病仍是世界上单一传染源导致的主要死亡原因,是HIV感染者的主要杀手,也是与抗菌素耐药性相关的主要死亡原因。2000年至2019年间,全球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下降了45%。但目前还没有步入实现全球结核病战略目标的轨道。比如,全球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与2015年基线相比,结核病死亡率降低90%。在中国,2020年结核病发病率为59例/10万人,略高于2019年的58例/10万人。

疟疾

2000年至2020年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了27%,死亡率下降了近50%。据估计,2000年~2020年全球减少了1060万疟疾死亡,但进展在2017年后有所停滞甚至倒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21年被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

乙型肝炎

WHO估计,2019年,全球有2.96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包括当年新感染乙肝病毒的约150万人。同时估计有82万人在当年死亡,主要死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使全球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比例从20世纪末(1980年代至21世纪初)疫苗问世前的约5%下降到2019年的略低于1%。202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为0.22%。

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

WHO数据显示,2020年有7.61亿人接受了至少5种主要NTDs之一的治疗,远低于2015年以来每年10亿人的水平。

4

伤害

一些伤害负担,包括道路交通伤害、他杀、自杀、意外中毒等导致的死亡人数也有所下降。其中男性的死亡率普遍比女性高。

管理健康风险因素,有助于预防慢病

全球在减少儿童发育迟缓、饮酒和烟草使用,以及增加获得安全管理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基本卫生、用于烹饪的清洁燃料和技术方面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趋势。如,2020年,受发育迟缓影响的儿童总数比2000年减少了27%,发育迟缓的患病率也有所下降。

而与此同时,各年龄段人群中的肥胖、成年人中的高血压、妇女中的贫血、室外空气污染和对妇女的暴力行为都在增加或保持在较高水平。据估计,1990年至2019年间,30岁~79岁高血压成人数量几乎翻倍,达到12.8亿,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全球高血压总发病率变化不大。

就中国的健康风险因素来说:

2020年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为25.6%;

2019年15岁以上人群人均饮酒量相当于6升纯酒精;

2019年30岁~79岁成人高血压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27.3%;

2016年,儿童和青少年(5岁~19岁)年龄标准化肥胖率为11.7%,成人(18岁以上)年龄标准化肥胖率为6.2%。

关注这些因素,并加强健康管理,有助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表示,尽管目前存在很多困难,但是WHO仍然致力于支持各国不断完善卫生数据和信息系统,以了解各国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最佳投资以获得最大的卫生获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