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千年不倒背后的故事

有人说,都江堰造就了天府数千年。

所以在四川地震中,人们不禁为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担心。

不幸中的万幸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几大主要组成部分又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一个相对简单原始的水利设施能够在两千多年之后,仍能发挥效能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本期堂主惠夕平为您详解千年都江堰背后的故事。

堂主小传

惠夕平,1979年10月生,山东诸城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在读。

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与艺术史研究。曾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多篇。

都江堰相关诗词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大半个中国。

灾难让我们坚强,灾难也让我们思考:历经2200多年风风雨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然在这次规模空前的特大灾难中受到了影响,但却不妨碍它的基本运行,而一些新建几十年甚至不到十几年的建筑却在灾难中应声而倒。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都江堰独步千古,以雄伟的身姿屹立在世界历史上,成为了伟大的水利工程之首?

绝无仅有的传奇神话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在人类文明史上,历经两千多年风吹雨打仍巍然屹立的水利工程有多少?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在水利工程方面曾创造出了奇迹。在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的时候,兴修了当时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为统一两河流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了发达的人工灌溉渠道。先进的水利灌溉孕育了发达的农业,发达的农业使古埃及成为一个富饶而强大的王国。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汉谟拉比时代的奇迹,还是古埃及王国发达的水利灌溉渠道,曾经的灿烂早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

只有在中国,在川西平原,最终建成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正是有了它,曾经贫瘠的四川盆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也因为有了它,才孕育了这个地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

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它的:“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秦国为何要修建都江堰

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

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大减少了水旱灾害的发生几率,使当地人们能够安顿下来,也给成都平原带来了富饶和美丽。实际上,秦国修建都江堰的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军事政治含义。

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秦国一直谋求统一列国。秦惠文王九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想趁机灭掉蜀国,并以此为基础,对付南方日渐强大的楚国。然而,邻近的忧患韩国又成为秦王的心头病,就在秦惠文王举棋不定时,他手下的大臣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张仪主张先伐韩,进而进逼中原,声讨周王的罪行,然后再攻伐楚国等强敌;司马错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议,他主张首先从相对弱小的巴蜀等国入手,将其灭掉后充分利用四川盆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蜀国丰富的人力物力,积蓄力量,为统一列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以此为基础顺江而下向南方的强敌楚国发难。他认为“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于公元前316年一举吞并蜀国。

此后,秦国开始为伐楚作准备。然而,岷江尚未彻底根除的水患成为国力强大的严重障碍。当时的运输水道岷江并不经过成都。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于是,都江堰的修建由此拉开序幕。

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

由于他对当地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把他供奉为“川主”,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神。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领当地百姓,历经十八载的艰辛努力修建而成的。

李冰,战国时秦国人。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史书记载他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除此之外,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了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由于他对当地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把他供奉为“川主”,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神。

传说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身先士卒。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李冰虚心向当地百姓学习请教的故事。

在构筑鱼嘴分水堰的时候,李冰和水利工程的修建者们遇到了困难:开始的时候他们采取了不断向江中抛掷巨石的做法,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构筑堰堤。但是巨石根本无法抵御湍急的江水,这种方法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李冰偶然看到了一位在江边洗衣服的妇人。老妇人盛放衣物的竹笼引起了李冰的注意:当水要将竹笼冲走的时候,洗衣的妇人将几块鹅卵石放入其中。这让李冰大受启发,于是他请来很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然后在里面塞满鹅卵石。再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个的沉入江底。没想到这种方法居然一举成功!

然而,随着近些年学术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对都江堰完全是由李冰父子修建而成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李冰治水之前,天府之国的格局已经形成,“号称天府,地曰华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古蜀国就有治理水患的经历,同时说明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人在长期与水患斗争的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些,丝毫不足以影响李冰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集大成者的地位。

都江堰独步千古之谜

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这项伟大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

抛开各种传说故事不谈,都江堰巧夺天工的设计与有效的维护手段,正是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历经风雨,仍旧傲然挺立的原因所在。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这项伟大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体现了当时设计者和建造者的高超智慧和聪明才智。

不仅如此,为保障都江堰水利工

程的质量,充分发挥它的功效,李冰还制定了一系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措施:其一,定期清理江中的泥沙,一般选择每年的十月份进行清理,“深掏滩,低作堰”,同时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其二,立石人于江中的目的相当于今天的水测,用来测量江水的最高与最低限度,这在当时是非常科学的管理与维护体系。

此外,都江堰工程灌排网络已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特大型灌区。

千年之后的致敬

都江堰虽经地震破坏仍能运行让我们不得不向古老的文明致敬。

很早之前,有一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叫《千年都江堰,让多少现代水利工程汗颜》,对世界各国一些现代水利工程弱不禁风的状况提出忧虑。

据报道,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间,美国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垮坝事件70余起。

而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经地震破坏仍能运行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向古老的文明深深致敬。

都江堰曾和这些名人结缘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贺龙下令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

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