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先应培育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近日,成都一位十岁男孩跳楼身亡。很难想象,这位生前在课本上写下自己“跳楼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的花季少年,最终是什么让他选择跳楼轻生的。

  坠楼男孩属离异家庭,尚且不知这对孩子心理有多大负面影响。不过,坠楼前其班主任对其的惩罚教育,看起来与坠楼有一定关系,男孩跳楼前曾被班主任叫去“教育”,因为不遵守集体活动纪律,而使男孩面临要么写1000字检讨,要么罚站一小时。男孩坠楼遗言中也写到:“老师我做不到”。是的,有多少人能做到,抑或做到后能不计得失。

  无论如何,但愿花季少年的轻生能迸发出各界对教育的反思。中国传统教育思路带有极强功利性。如人们一直将孩子视为私产,其学业直接关系家庭收益及门楣荣耀,在城市里可看到很多家庭都倾其所能送孩子上各种早教班、补习班,却鲜有关心孩子心理,看重的是纸面上的成绩与孩子的排名,并时常沉浸在自家孩子在某方面比邻家娃强一点的沾沾自喜中。

  怎样的目标,就会有怎样的应试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一切为了应试,且学习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很多课程容不下许多思考与自主成分。如果教学是不鼓励太多自主思考的话,那么纪律变成了第一位,而且这还是老师体现威严的工具。这位跳楼男孩当天冒犯的正是其学校某项集体活动的“纪律”。检讨要求规定的字数、罚站,这些形式都是不专业、不自信的教育工作者们的墓志铭。而孩子承受的压力时常出乎事后唯有痛哭的家长们与后悔莫及的老师们之想象,尤其是独生子女。

  对于孩子来说,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究竟有多少事能体现自我与实现自我,并能在教育中得到多少温暖的感觉,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考到好成绩,会觉得对不起家长与学校的期望而失落自卑,可能采取极端方式;即使有好成绩(跳楼男孩成绩排第五),心理不够成熟,还是会采取极端方式。

  这一切都无法与单线式成长分开。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并没有太多思考,他们无法形成一种自主意识,不能判断哪些事情更为重要,更无法应然理解到活着的意义。对生命的思考,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极其缺乏的,而对生命、幸福等的命题的思考,恰是培育学生形成自主意识与人生观的重要部分。法国作家奥斯卡·柏尼菲出版的一套热销全球的哲学绘本,就包含了很多重要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好与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我是什么,生活是什么,自由是什么,等等。

  现行教育制度与理念的变革很难一步到位,但作为家庭,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心理,主动与孩子一起积极思考一些关于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不断认识自我与他人,注重交流,培养主见,才有可能让孩子破解诸多生活谜题。人生很多无趣,只有强大的心理才能抵御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