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具的选择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70后或者更早的人说起儿时的玩具多会说玩打仗、打沙包、跳皮筋之类,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大群小伙伴,就像王朔的《看上去很美》里面描写的一样,物质生活可能不算丰富,也没啥现在的孩子能入眼的玩具,但一样很快乐。转眼到了新世纪,当年的孩子现在多半已经为人父母,新时代的小宝贝们要比当年的爸爸妈妈们幸福太多了,基本上是想要什么玩的就有什么玩的,而与之相对的问题倒成了小宝贝挑花了眼,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哪些东西好玩了。
家里有小孩子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你很难判断出小孩子到底喜欢玩什么,但至少是和玩具的价钱没关系的。比如你煞费苦心买来的豪华玩具并不见得受待见,而一套很普通的积木则可能被玩来玩去。尤其可怕的是你必须时刻盯紧这些小家伙,他们很可能被出现在眼前的任何“新鲜事物”吸引,而拿起来咬一下、尝一尝,一个没盯住就“千古恨”了的例子屡见不鲜。
记得我们小时候,能拥有一辆大汽车那在小伙伴中间是何等的荣耀,可是等到自己当爸爸了,满怀欣喜的给儿子买来电动的大汽车,比自己当年能梦想到的还要豪华十倍,儿子却只是在一旁静静的看汽车打转,都不伸手去碰碰,没多久就只好束之高阁了。为什么诸如电动汽车一类的大家伙往往并不见得招孩子喜欢呢?通过跟踪一些我们身边的孩子以及“逼迫”同龄人回想自己小时候的印象,我们觉得孩子对于自己玩的东西是希望能有控制力的,比如一个小木块、一个小铲子,他能拿在手里,能感受、使用、最重要的是任意使用。而特大型的电动家伙太小的孩子则会觉得害怕,而不敢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