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什么?

      前往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十一学校是当下基础教育的巅峰,是全盘复制还是科学嫁接?是望而却步还是迎难而上?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十一学校考察学习了一个星期,但感觉到时间太短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也只能就如何学习借鉴的问题谈些粗浅看法。笔者认为,应从精神和专业两个层面来思考。

      从精神层面来讲,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先进的教育理念。校长李希贵讲: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

      早在19932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可以说,十一学校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十一学校制订了自己的《行动纲要》,而且每三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同时,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修订。《行动纲要》共有15116条,涵盖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纲要》中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生关系的阐述、家校协作的界定等,同时,对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改革,科研的规划都有明确的要求。

      之所以说十一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颠峰,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给每个学生装上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发现、唤醒和帮助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平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听,增加说与做;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的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的思维方式。十一学校的校园面积不大也不小,它的路牌类似动物园的路牌式样,是学校的校园示意图,只标明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至于要到下一目的地,路线由您自己选择。在我看来,校园不大,建筑物也不多,完全可以直指目的地方向,之所以路牌如此设计,其实体现了十一学校改革的理念,即由单一的模式向可选择模式转变。

      十一学校的校门前有三个由小至大的雕塑,造型很简朴,就是斜立着的镂空的内圆外方的红色模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内方外圆,而十一学校反其道而行之,并拟定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校训格言,这又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案例。

      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才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十一学校的全新思维并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口号,更多的是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让人一看就懂,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避免两极思维;当我们不错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当我们对的时候,别人也不一定不对;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照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如此说,而他们也是如此做的。

      高超的创新能力。把想法变成做法需要能力来支撑,十一学校就是具备这种能力。改革总会是有风险的,如何回避风险,就需要科学的层顶设计和周密的组织实施。在十一学校创新无处不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面对中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困境,他们选择了突围。

      十一学校的突破是从选择开始的,在李希贵看来,好多问题都是因为有了选择才迎刃而解。没有了粮票布票,买东西就自由了,有了自助餐,吃东西就自由了。于是乎,他们大胆地取消了班级,也不设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选择的、独一无二的课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虽然同样很苦很累,但他们是快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也就必须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由此十一学校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也是经常会面临的一大课题。通常的做法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而十一学校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先立后破,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当然,具体到某一项改革,或许也是不破不立,例如在推行专班制和导师制过程中,他们则采取的是先破后立的办法。“因事制宜,分类指导”是永恒的法则。

      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十一学校学习期间,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希贵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十一学校为什么能成为名校?最终悟出的结论是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李希贵即使是在火车上,飞机上也在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他舍弃了教育部官员的岗位,还是回到学校担任校长,因为他觉得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批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在学习期间,我几乎问及所有讲课的老师们,问他们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他们的回答几乎也是一致的,就一天而言,早晨七点多钟到学校,晚上很晚才回家,中午几乎不休息;就一周而言,周一到周五基本上与学生在一起,周末才能做自己的事情,这里所谓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指私事,而同样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当我们问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问题时,他们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与此同时,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副校长秦建云在给我们讲课时说到,如果说中国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的话,主要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而不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这种担当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李校长两次给我们授课与交流,在学校里天天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我们与负责培训工作的金主任商量,想请李校长适当时候来黄冈给我们讲学,但他面有难色地告诉我们只能试试看。李希贵是名人,当下的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活动比较多,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但据介绍,李校长很少离开校园去从事这些活动,在十一学校连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贵爷”,因为他们太熟悉了。假期有一些空闲时间,他倒是在北京的各处楼盘游走,目的是想了解哪里的价格更便宜一点,拣便宜一点的房子去团购,以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有这么关心教师的校长,谁不愿跟着他去干事创业呢。

      从专业层面来讲,需要学习借鉴的主要是“两改”和“两转”

      “两改”即“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十一学校的转型是从走班制开始的,取消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因为沿袭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能否适应,教师能否适应,还有家长能否接受,这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课堂改革的本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提前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二是让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班主任的权力和责任相对集中,实行走班制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就平等了,老师们真正地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们不断地给老师提出新挑战、新课题,老师们自然无法懈怠。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十一学校坦言他们的课程改革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为实现全面育人的价值,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课程的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和评价等内容。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两类,即理科方面的分层教学和文科方面分类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们已经设置的课程高达300余门,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想而知。编制学生的课程表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十一学校专门设置了课程研究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制订自己的课程表,为此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张课程表。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中专门设置了课程一章,提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加强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系统开发。要求树立处处是课程,时时是课程的意识,确定系统的课程观,制订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战略。同时,引进整合国际优质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国际课程,在可能的领域里努力实现中外课程的融合,这也是十一学校的教学走向国际化的标志。

      “两转”即“教师转型”和“组织转型”。教师转型必须建立在观念更新上,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李希贵校长先后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学生第一》,一本叫《学生第二》,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看过以后才知道,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其实也是教师转型的理论依据。

      教师转型是个痛苦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指挥棒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实行课堂改革以后,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就得要时刻准备应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人要对付20多人,即使教师的知识储存量再大,恐怕也是难以应付的,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深层次的还有“师道尊严”的问题,过去教师们的职业尊严来自于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如今讲台被“撤”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新的权威如何树立,这也需要教师们认真应对。

      教师转型还体现在课堂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的课堂时感到很奇怪,一个课堂里有两个老师、一个在台上讲,部分学生在听,一个在后面角落的办公桌前与几个学生轻声交流,还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看书,既不听讲,也不发问。原来十一学校的课堂也“变脸”了,由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科课堂,教师拥有自己的专门教室,但有时可能是两个教师共同拥有一个教室交叉授课,教师变成某间教室的主人了。当教师成为教室的主人后,教室的布置也就五花八门,物理化学的教室兼有实验室的功能,生物课教室最为漂亮,里面有花花草草,甚至鸟语花香。

      组织转型是服从于教师转型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本质是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其组织形式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学校去行政化的提法已经说了许多年,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十一学校则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地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为此,他们副校级领导都要兼任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服务第一”、“师生导向”。

      此外,十一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了评价诊断机构,并确立了诊断服务于组织的健康发展理念。诊断区别于评价,而且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诊断结果。诊断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作业、学生、教师、年级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诊断。

      十一学校的组织建设还呈现另外一个特点,它的组织体系是完整的,党办、团委、工会等机构一应俱全,而且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样十分繁重,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特征。这些组织的工作紧扣中心任务,没有太多的口号和说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并不强迫教师过多地搞形式上的集中学习,但教师在授课中也能引用领导人的讲话。十一学校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关键是他们真正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毋容置疑,物质保障是推动改革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的设施设备,还是各种实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扎扎实实地实行小班教学,需要配置更多的师资力量;在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办好国际部的教学,还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教;要确保教师的精神不懈怠,职业不倦怠,除了切实解决好待遇问题外,还需要高成本地进行培训,这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同样责任重大。

      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一学校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教育部历史性地以现场会议的形式推广他们的做法。十一学校谦虚地讲他们的改革还在路上,而我们呢?该上路了吧!

链接

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

学校自2009年开始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了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设立学科教室、实施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宝贵经验。

目前该校共开设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此外,还有272个社团和60个学生管理岗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今年227日,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在该校举行,会上介绍了学校教育改革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