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鸡鸣寺的关系

寒山寺相传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作住持,遂改名寒山寺。

寒山寺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中外。宋朝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祐建七层浮屠。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绍兴四年僧法迁重建。明朝洪武、永乐、嘉靖、万历各帝都重修寒山寺。嘉靖年间,僧本寂铸大铜钟和钟楼。

清道光年间,寒山寺发生全寺僧侣香客140多人为方丈祝寿时误食毒菇死亡的意外,以至香火一度中断,直到数年后方得重建。1966-1976年间,寺内佛像、法器、殿阁受损,寺藏文物被查抄,游人香客再次绝迹。 性空长老事先采取保护措施,使碑刻、藏经、罗汉等得以保存。1978年起,寒山寺经整修后恢复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后寺院不断进行翻建、扩建、整修,1980年寒山寺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寒山寺钟

据日本帝室博物馆(今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股野琢在1908年记载于《苇杭游记》的说法,寒山寺的唐钟疑似在八国联军时被匪徒掠夺,被日本人大隈伯辗转卖到日本,后遭富山县某不识货的寺院熔铸新钟。1905年江苏巡抚陈夔龙向日方索讨,调查后发现无钟可还的日方只好含糊其词,于翌年铸新钟相抵。

寒山寺现有两口百年老钟, 一为陈夔龙主导制造的大钟,另一为1906年日本制造的殿钟,镌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铭文。2007年,寒山寺设置了在武汉铸造的一口108吨新铜钟,铜钟高8.5米,口径5.2米,钟面镌“古寒山寺”四个大字和《妙法莲华经》经文。另有钟楼,目前开放给参观民众体验昔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惆怅凄凉之感。

鸡鸣寺位于中国南京玄武湖南岸鸡笼山东麓的山阜上,是南京的著名佛寺。

鸡鸣寺所处的地方在三国时是东吴后苑,东晋时为廷尉属。这里最早的佛教道场创建于永康元年。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在台城北面修建同泰寺,相传就在鸡鸣寺现址。同泰寺的寺名取自梵语“以协同泰”,规模宏大,有大殿六座,宝塔九层,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梁武帝多次在这里出家舍身,549年侯景作乱攻入台城,梁武帝饿死,同泰寺也毁于战乱。五代十国杨吴天赞元年(922年),杨行密在同泰寺故址修建了台城千佛院。南唐时为净居寺,后又改名圆寂寺,宋代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在旧址上重建寺院,定名为鸡鸣寺。永乐年间,灵谷寺的宝志法坛迁到鸡鸣寺,为西藏噶玛噶举派活佛大宝法王哈立麻(得银协巴)建施舍台。鸡鸣寺在宣德、成化、弘治年间经过多次扩建,成为南京金陵城内第二大寺。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南巡经过鸡鸣寺时,分别题字“鸡鸣古寺”和“古鸡鸣寺”。咸丰年间,鸡鸣寺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修,规模缩减。光绪年间建豁蒙楼,民国初期建景阳楼。1958年,鸡鸣寺被改为比丘尼道场。1973年大部分建筑毁于大火,1981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寒山寺第二住持送的古鸡鸣寺款管峻题字宝灯塔影育青莲罗汉茶杯

罗汉杯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主要源自佛教中的罗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罗汉在佛教中是阿罗汉的简称,象征着修行者达到的较高境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杀贼:罗汉能够杀掉烦恼之贼、疑惑之贼,代表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和疑惑,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不生:不再生烦恼,不再在烦恼中受苦受难,象征着超越痛苦,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应供:罗汉值得人们供养和尊敬,向他们学习,这鼓励人们以崇敬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智者和修行者,同时也提醒人们通过修行和学习提升自我。
罗汉杯作为一种茶具,不仅具有观赏、收藏价值,还体现了人们对无忧无虑饮茶心境的追求。它通过将佛教罗汉的形象和寓意融入到茶具设计中,使人们在品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宁静与智慧。罗汉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